【摘要】 本文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,围绕倡导自主、探究、合作式学习方式这个中心,从方法引导,课堂形式的创新,兴趣小组的组织等方面,简单论述了本人在历史学科课改实践中的几点见解和体会。
【关键词】 自主 探究 合作 主体性
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》(试行)要求“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,死记硬背,机械训练的现状,倡导学生主动参与,乐于探究,勤于动手,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,获取新知识的能力,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”。很显然,倡导自主、探究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目标要求,对于历史学科而言,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,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,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。
新课改的这些新理念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,符合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的方向,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困难不少,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,主要原因有:第一,时间不足,学生一天到晚排得满满的,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九点多,几乎都在校上课、上自修,星期六还不能要补课(初三以上),要利用课余时间搞调查、访问或者上图书馆、上网查资料,几乎不可能。第二,学校图书馆资料十分缺乏,校园网开放的时间极少,想查资料也真不容易。第三,历史是“副科”的观念还相当严重,学校、家长、学生都不重视,学生一般不愿花时去探究。第四,要组织学生集体搞些活动,学校可能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允许。
困难虽多,却没了退路,因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,我们作为第一线教师只能迎难而上,努力创造条件去实践了。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与体会。
一、教学生学史的方法,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古人说得好“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”,学生也时常问我们怎样学习历史,历史科看什么?记什么?如何记得牢?因此,要想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,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。针对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,我主要从下列三方面来引导。
1、教学生用历史“公式”自学课文。
我们只知道理科的学习才有公式,但实际上我认为什么科目都有“公式”,历史科也不例外。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公式是指学习过程一般要遵循的环节,
2、将“死”的历史知识记活。
我们反对死记硬背,但并不否定记与背,况且历史是一门记忆性相当强的学科,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、没有知识。那么,怎样才能让历史不再那么难记,记得不那么烦呢?关键还是方法问题。因此,我们不断将报刊杂志、网上及自己一些方法或经验向学生介绍。例如“关键词记忆法”,像太平天国的功绩就可以用“加速了”、“双重任务”、“最高峰”、“一个方案”、“推动了”来记忆;对于戊戌变法的意义则用了“改良”、“爱国”、“解放”三个词来记;又如用“打击了”“推翻了”、“创造了”、“促进了”四个词来记辛亥革命的功绩。另外,中国近代中的不平等条约相当多,记内容相当烦琐,我们可以简单化,如因为侵略者的目的大多是割地、赔款、开通商口岸等等,《南京条约》与《马关条约》相似,不同的是《南》第四方面是“议税”(关税与英国商定)而《马》的是“开设工厂”。第二种常用法是“字头记忆法”,如记《南京条约》的五个通商口岸时,可用“广厦福宁上”。第三种方法是“口诀法”:如记《北京条约》的内容时用“天天赔酒(九)”来记,既简单又有趣。当然还有很多,限于篇幅,不再赘述。
我常常给学生打的一个比喻是:记忆知识当像MP3一样,压缩了才记,这样才能记得多,记得牢,记得轻松。到回答回答时则像MP3播放一样完整优美。
3、教学生上网查资料的方法。
农村中学的学生,会上网的、能上网的多为学习差的学生,上网大多是在玩游戏。我调查高一的一个年级,上网查资料学习的不超过百分之十,甚至有多年上网吧经验的同学还不知道怎样查资料,只会上QQ聊天。
因此,我在每一班上第一节课时,总是强调学生学会上网查资料,利用好网络提供的方便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,单从书本上学习历史远远不够。同时,请一些上过网的同学给大家介绍如何上网查资料学习方法,并告诉同学们一些学习历史的网址(站),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、中青网、人教版等。
二、创立民主的课堂氛围,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自由。
我们都知道,从严格意义上讲,历史概念具有两重性,既是史学家对历史客体的反映,又是史学家主体意识的表现,教材的结论,有些只是“一家之言”,并非是唯一的结论。因此,课堂上,我常鼓励学生质疑,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,特别是要让那些平时爱上网查资料的同学留下空间,让他们发表自己知道的一些观点与看法,容忍学生对老师或教材上的某些观点说“不”;鼓励学生破除迷信,畅所欲言。
在评讲练习或试卷时,我总是让学生多讲,学生提出疑问时,我总是问其它同学,看谁能回答,实在无人能解答时,我再作引导,我总是反复强调,老师的答案仅供参考,不可盲目照抄。回答问题时,必须融入自己的思维。唯有这样,我们将“死”历史学活。
三、创设多种课堂形式,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。
传统的课堂,教师是主宰,似乎教师知道真理的全部,所以要滔滔不绝将知识传授给学生,让学生静静等待老师的灌输,使得课堂气氛沉闷。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、生本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,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。
因此,创立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,是课改的重要环节,是培养学生自主、探究、合作式学习的关键所有。
我们在实践中,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,积极开展下列课型:
1、活动型。让学生做一些模型,如活实,战国的刀剑;或者是讲故事;展示自己在网上搜查到的相关图片,如古今兵器展等等。这些活动,初中学生比较喜欢,难度也不大,易于开展。
2、辩论型。有竞争,就有积极性,市场如是,课堂教学也然。对于高中学生,知识相对丰富,开展起来效果相当好。课前布置一下题目,如“洋务运动是利大还是弊大”、“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”、“没有日本的侵略,共产党会不会有今天”、“如果你是毛泽东,你会不会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”,把一个班分成对立的两组,先自由辩论,后由组代表辩论。
3、讨论型。这是最常用的形式,由于有了前面学生的自学课文的前提,课堂上的自由空间增大,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的时间就充足了,我们常常是从讨论问题,到讨论问题结束一堂课的,一堂下来,学生往往意犹未尽。课堂一开始,学生便把他们的疑点提出,其他同学便围绕这一“难点”献计献策,热烈讨论。值得注意的是,要让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机会,可让他讲解课本的内容。有时,老师还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,让一些后进的同学来回答。总之,一定要扩大参与面,让人人有话说。
上述三种课堂只是其中部分,当然还有许多。实践证明,只要教师敢大胆放手去做,舍得花时间与心思,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断提高,主体性就不断增强。
四、组织历史兴趣小组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。
农村中学,图书馆资料有限,上网困难多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我用以点带面的办法,即先在每班组织几个兴趣小组,要求学生自由参加,每组至少有一个人家庭有可供上网的电脑。学习上遇到困难,找兴趣小组,由他们为大家上网查资料解决。久而久之,学生问的问题少了,但问有价值的问题比例多了,课堂上的讨论热烈而有效多了。老师课前可布置一些问题,让兴趣小组去查资料,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,扩大学生的知识面。通过兴趣小组的带领和示范作用,学生养成了收集、整理、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,学生动手能力、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,逐渐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学习历史,使得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以很好的发挥。
在兴趣小组的带领下,我们成功地搞了多次历史图片展,如“改革开放变化图片展”、“中国服式变化展”,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。
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,农村中学的条件虽然差些,但并不是没有条件实行新课改,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,同样可以杀出血路来的。
参考文献:
[1]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》(试行)
[2] 张祖飞:《创开放型课堂,探自主式学习》,引自互联网
****
[3] 吴周琴:《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》,引自互联网**** 编辑:山中花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